大提琴音樂介紹: 柴可夫斯基 洛可可變奏曲

大提琴音樂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大提琴音樂是在古典樂裡面非常有名的曲子,

是由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創作的”洛可可變奏曲”,就讓我來好好的介紹吧~

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為俄國著名浪漫樂派作曲家,作品亦帶有民族樂派特徵。柴可夫斯基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但由於父親反對,只好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二十二歲時柴氏決定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就讀。畢業後,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柴氏同時也是音樂史上著名的同性戀,因此有人認為這是他與女學生不情願的婚姻破裂原因(被女學生所逼結婚)。此外他也有一段廣為流傳的關係,柴氏曾和一位熱愛音樂的俄國鐵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通信,梅克夫人為他的資助人,他生涯後期許多作品都是獻給她的。令人驚訝的是兩人從未見過面,而當他們十四年的書信往來因為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產而終止時,柴氏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獨自度過憂鬱的三年後於莫斯科去世。

而柴氏生平創作許多有名的樂曲例如: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胡桃鉗、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12序曲、”悲愴”第六號交響曲等。

洛可可是什麼?

洛可可(Rococo)是一種風格,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最初是為了反對宮廷的繁文縟節​​藝術而興起的。Rococo這個字是從法文Rocaille和coquilles合併而來。 Rocaille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而coquilles則是貝殼。它發展於十八世紀前半期的法國,音樂特色是輕快、刻意、裝飾華麗,與巴洛克時期誇張和龐大的性質成對比。

洛可可變奏曲:

創作於1876年,為大提琴與小編制樂團所寫的單樂章交響作品,是為他的好友德國大提琴家費森海根(Wilhelm Fitzenhagen)而寫成的,柴氏嘗試在這首作品中把樂曲寫得較為輕巧而簡潔,追求古典時期初期的不誇張、複雜式寫作風格,這正與18世紀初期所興起一稱為洛可可的藝術風格不謀而合,柴可夫斯基便用了洛可可概念,作為他樂曲標題的精髓之處。

就讓我們來聽聽由俄國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演奏與柏林愛樂的版本吧!

影片來源:Youtube

也因為這首曲子在大提琴音樂裡非常有知名度及難度,因此在每4年舉辦一次的柴可夫斯基大賽(Tchaikovsky Competition),在大提琴 比賽項目中,參加者一定要在決賽(Final round)中演出本曲。接下來我們就來聆聽2019年柴可夫斯基大賽的首獎(First Prize) 馮智勇(Zlatomir Fung)在決賽演奏的片段吧:

 

影片來源:Youtube

希望大家能喜歡這首洛可可變奏曲~

我們還會有許多大提琴音樂介紹,敬請期待喔!